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中華民國還剩多少空間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7年02月23日  《中時》電子報 社評-主筆室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香港政治學者丁學良最近撰文指稱,大陸將不再允許臺灣借用「中華民國」的頭銜,言外之意將對「中華民國」的存在採取否定態度,這篇文章顯然不代表北京官方立場,卻仍然觸動了臺灣內部的敏感神經。
 
自從1945年光復以來,臺灣就在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,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,兩岸分裂,臺灣成為中華民國治權的主要組成部分。80年代臺獨運動檯面化,但經過30年來演化,今日臺灣內部無論統獨,多數人不願意「中華民國」被消滅,也是不爭的事實,中華民國成為臺灣不分藍綠的最大公約數。

大陸面對「中華民國」的態度十分糾結,在內部及國際社會否定中華民國,同時又把中華民國視為反獨的工具和促統的障礙。具體而言,大陸在內部及國際場合施行焦土政策,堅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,對「中華民國」全面封殺,一概以臺灣地區和臺灣當局稱之。在國際組織中要求臺灣使用「中華臺北」、「臺澎金馬特別關稅領域」等名稱,與邦交國建交時都要求對方堅持或者至少不反對一中政策,並斷絕與臺灣的官方關係。但與此同時,大陸並未對臺灣內部使用中華民國多置一詞,換言之,大陸不會因為臺灣指稱自己中華民國而抗議,國民黨宣稱「一中各表」大陸也不會反制,並認可中華民國政府製發的各類文書證件,即便不會在上面做任何官方註記。無形中也是「中華民國」繼續存在的證據,中華民國自有其運行的空間和邏輯。

但大陸對統一的堅持,也註定其不會容忍「中華民國」的無限期存在,只有國民黨執政下臺獨勢力甚囂塵上,大陸為了壓制臺獨,才會願意認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所蘊含的一中意涵,給中華民國更大限度的包容。但這種工具化的利用顯然不會長遠,只要大陸對臺由反獨轉而促統,中華民國就會成為大陸的障礙,被限縮存在的空間。民主化以來臺灣內部政局的變動,正好伴隨著大陸反獨與促統的反覆調整,大陸對中華民國的默許與限縮也與此若合符節。

策略上有這種因果關係,但從長期趨勢上看,隨著臺獨,傾獨聲勢的不斷壯大,大陸對中華民國的容忍程度也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,反獨與促統已不再是前後順序,促統也將成為反獨的手段。尤其是蔡英文總統就職以來,兩岸關係進入冷凍狀態,大陸開始全方位限縮臺灣的國際空間,中華民國進一步失去更多存在機會。臺灣在非邦交國中少數僅存可以使用中華民國國號的機構,開始被強迫摘牌、更名;海外詐欺犯接連被遣送回大陸,臺灣的管轄權進一步被無視;大陸甚至一改對228事件的低調處理態度,宣布將隆重紀念228事件70周年。大陸這一系列動作,無非就是全面爭奪對歷史和國際關係的詮釋權,這也將全面消解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和法理邏輯。從這個角度看,丁學良教授所謂中華民國大禮服租約到期的論調也有一番道理。

弔詭的是,大陸對中華民國的消解,其實最符合民進黨歷來對「中華民國」的態度,但真到自己執政的時候,民進黨政府卻也不敢聽之任之,反而高掛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大纛,要求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。但事到如今已是亡羊補牢的階段,大陸會否領情已變成未知之數。

大陸深知民進黨政府借殼上市的用意,只要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,這個「中華民國」就不再具有一中意涵,其自然也就沒有再被工具化利用的價值。一旦「中華民國」對大陸連工具價值都不存在,大陸的全面打壓就會撲面而來,甚至會延伸到臺灣內部的社會運作中,君不見臺北街頭和彰化二水鄉高掛的五星紅旗,這雖然暫時動搖不了臺灣的國本,但確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符號的正式登陸。

歷史的演進正是充滿了辯證與弔詭,本來對中華民國必欲去之而後快的民進黨,到頭來會發現除掉中華民國之後,等來的並不是臺灣共和國,而更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。蔡政府若真要維繫臺灣的主體性,恐怕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中華民國的重要性,須知借殼上市的工具化利用註定解決不了大陸的核心關切,務實面對中華民國的一中意涵與文化歷史連結,也只有務實面對一中,臺灣或許還能在中華民國的庇護之下繼續維繫自主性。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70223000951-26031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